新华日报丨江北新区企业一年获融资超百亿:这里的企业为何如此“吸金”
发布时间:2022-02-14
大年初九,假期刚过,芯行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海勇忙碌却从容。芯行纪落地南京江北新区不过一年多,上个月公司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目前公司团队从十几人发展到百余号人,今年下半年公司第一款产品要出炉。“天时地利人和”,这家从事EDA(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的“硬科技”公司,对于“冲击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信心满满。
翻一翻江北新区过去一年的“融资单”,像芯行纪这样十分“吸金”的企业不胜枚举,例如,同样在EDA领域的芯华章2年融资6轮。更有企业家介绍,国内外几家知名创投机构像是“盯”上了这里,有新企业入驻他们都会关注。
是什么让投资者们如此“钟情”?摊开江北新区产业版图,走进这些企业,不难找到答案。
30余家企业一年融资过亿
一年融资3轮、每轮都是数亿元规模,被资本看好的芯行纪专攻极为复杂的数字实现EDA领域。数字实现EDA软件需要处理的晶体管规模达到百亿级,需要的人才是要拥有“最强大脑”的复合型人才,涉及到算法相关储备、半导体相关储备、工艺类相关储备等。
“我们相信,资本最看重我们的正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施海勇说,硬科技领域更需要自主创新,不是简单地跟随、赶上。除了填补国内空白,芯行纪更希望做到的是全球领先,通过国际合作在产业链上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因此,公司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到自主研发之中。
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全球热门技术,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案。去年6月,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上市,让患者看到了希望,也让产业迎来新风口。有机构预测,10到15年后,中国实体瘤CAR-T治疗的市场总值可高达3000亿人民币。
在南京驯鹿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管线上,10余个CAR-T研发品种正在“赛跑”,其中6个已“跑”至临床阶段。进展最为迅速的产品CT103A项目已处于申报冲刺阶段,于2021年2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又于近期获得FDA孤儿药认证,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申报上市的CAR-T产品。
去年8月,驯鹿完成C轮1.08亿美元的融资,一些美国的同行朋友给驯鹿医疗CEO汪文发来邮件表达祝贺,并表示“在细胞治疗行业,这样的融资规模,在美国也不多见”。
据公开信息统计,江北新区58家企业获资本市场融资,其中35家融资过亿,融资事件70余起,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资本青睐最有“钱”景的风口,也为风口上的“创新”提供了大大的助力。驯鹿医疗在江北新区建设的近一万平方米的商业化厂房于去年投用,厂房设计产能为质粒5万人份/年,慢病毒载体4000人份/年,CAR-T细胞3000人份/年,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产业链最完整的CAR-T商业化生产基地。
让资本带上产业“飞”
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均为智力、资金密集型,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发展这两大产业离不开资本的力量。江北新区建设新金融中心的深意正在于此,不是简单地发展金融产业,而是要为新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几年,随着政府投资基金相关办法的出台,政府引导基金数量井喷,而当中暗潮涌动的正是各地对优质项目的渴望与争抢。
在芯行纪的天使轮投资人里就有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这位江北新区的“重要投手”助力了新区许多初创科技型企业开疆拓土。芯行纪、芯华章、集萃药康等企业创始的初期,都有江北产投投资的身影。如今,江北产投投资企业有的估值已增长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
立足“两城”产业定位,江北新区联合省政府投资基金共同出资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基金”,经过5年多的运作,实现超10倍放大效应,总认缴规模超1800亿元,投资落地项目超200个,平均年投资回报率(IRR)有望达30%。江北新区各国资平台直接参与出资基金60余只,总认缴规模超1000亿元,集聚了芯华章、芯驰半导体、药捷安康等业内国际领先企业。截至目前,江北新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近1100家,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615家,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
江北新区的发力点是把资源和精力用在做创新生态,从而助推产业发展。
“作为创投机构,我们瞄准的是高成长性、高含金量的科技企业。在江北新区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有明显比较优势,作为投资方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说。江北新区上市企业威尔药业便是毅达早期投资并助力上市的企业之一,近两年,毅达成为了江北新区“两城”战略中不少企业的投资人,例如东屋世安、宜矽源、轩凯生物、智凌芯、奥莱特等。
毅达资本在江北新区共落地了6只基金及1家管理公司,如聚焦高科技领域的宁海基金、聚焦大健康领域的成果基金等,合计规模近百亿元。近年来,毅达资本在江北新区投资企业16家,金额近5亿元。毅达目前在江北新区储备的项目还有几十家,而且这个数目还在持续增加,都是比较有前景的项目。此外,毅达还通过专项基金的方式在江北落地了人才公寓、医院、数据中心等项目,服务当地的人才创新创业和民生工作建设。
新产业“大放异彩”
江北新区发展“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是资本市场极为关注的板块,在江北新区发生的融资,几乎也在这两大新兴产业。
在集成电路领域,江北新区集聚500余家企业涵盖产业全链条,2021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有4家落户新区;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科麒麟刀首台超精放射治疗设备成功下线,药捷安康、药石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获得重大技术突破,现已拥有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0余个,在研Ⅰ类新药百余个,其中54个已进入临床,322个药品成功上市。
去年,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收入分别实现55%、30%以上的快速增长。
3轮融资让芯行纪有了声音也有了财力,顺利组建了过百人的团队,其中技术人员从业经历平均超过10年。“弹药”备足,研发的开展比施海勇想象中要快很多,常规做数字实现EDA核心技术产品研发需要5年左右,而芯行纪预计可以缩短一半。
驯鹿医疗计划在上半年启动D轮融资,用所得资金进一步推进产品管线的研发和临床,同时还会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在适当的时候启动公司的IPO,公司会推动产品上市和企业上市同步进行。
今年春节期间,中吉智药(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传出了完成1.1亿元A轮融资的消息。这是一家专注于经典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制药企业,公司共有3个药物即将推进到IND(临床研究申请)阶段。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相关基因治疗项目的IND申报及基因治疗药物研发。
“我们受所在园区研创园委托,运营EDA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这个平台的第一个客户,跟我们拥有同一个投资方。”施海勇说,通过这个细节能看出,目前资本、产业、企业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良好的生态。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里选对了产业、看得准项目,才让投资者的视野从关注几家企业变为了“盯紧”这片区域。
原文链接:江北新区企业一年获融资超百亿:这里的企业为何如此“吸金”